怎樣才是35crmo鋼管行業脫困轉型的希望所在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首,對鋼鐵行業而言,依靠供給側改革來解決自身存在的長期結構性矛盾,才是35crmo鋼管行業脫困轉型的希望所在。
近日,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,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去產能。下一階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以鋼鐵等行業為重點,力爭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取得突破。
以“硬措施”化解過剩產能
當前,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、國內長期疊加的矛盾日益突出,環境指標日益提高,去產能、降成本、優結構、提效率、保資金、重創新等都是35crmo鋼管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。
但是,我國35crmo鋼管行業面臨著嚴峻挑戰:一是產能過剩嚴重,國際市場難以吸納,仍然主要依靠國內市場消化;二是高端產品難以實現進口替代,技術引進開始遭遇瓶頸;三是人口紅利逐漸喪失,中低端產品可能面臨被更低成本、市場成長性更好產品替代的風險;四是節能減排壓力與日俱增。
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徐樂江認為,過去,我國35crmo鋼管行業供給是典型的需求拉動型供給,什么產品需求大、利潤高,鋼廠就一窩蜂生產什么,從供給不足到供給過剩的轉換周期很短,沒有產生像蘋果手機那樣的供給創造需求的神奇效應。
數據顯示,我國鋼鐵行業目前有4億噸過剩產能,但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并不是單純的“產業周期”問題,而是鋼鐵產品的結構性供給出了問題,即大量的同質化產品供應嚴重過剩,而個性化、能夠激發需求的有效供給仍然不足。
|